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昌都要闻

昌都经济开发区:非凡蝶变绽华彩 产城融合绘新卷

2025年09月30日 05时20分

【字体:

打印本文

分享:



    澜沧江畔,新城崛起。今年,是昌都经济开发区发展史上值得铭记的一年:原“昌都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及其党工委撤销,优化组建“昌都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加挂“昌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牌子,成立“中国共产党昌都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工作委员会”——此次机构调整与名称更迭,标志着昌都经开区的发展重心和历史使命,从过去的“开发建设、空间拓展”迈向以“产业集聚、创新驱动、提质增效”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成立十三年来,昌都经开区实现了从蓝图规划到初具规模、从城郊荒原到现代新城、从产业荒漠到初步集聚的历史性跨越。2018年3月,获批首家自治区级经济开发区;2020年6月,获批创建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短短十余年,1.2万余亩土地上演了一场从无到有、从荒芜到繁荣的时代巨变,镌刻下昌都经开人“坚韧奋进、创新求变”的精神印记,成为新时代弘扬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的生动实践。


图为昌都经开区街头一景。

从产业荒漠到高原经济新高地

“我们公司刚落户经开区的时候是租用的厂房,在管委会的政策引导和扶持下,发展迅猛,成为了昌都藏医药产业的龙头企业,于是又买了一块地建厂,现在厂区达到了2处,去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接受记者采访时,西藏昌都光宇利民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主管王聪自豪地说道。

“坚持走特色路、打优势牌”——近年来,昌都经开区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因地制宜发展高原特色优势产业,特别是特色农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昌都“一切向东,建设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市”目标和“3+1+1”重大任务,始终坚持立足资源禀赋与区位条件,着力构建以高原生物医药制造、装备生产制造(清洁能源)、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为支撑的高原特色现代产业体系,“以资源聚产业、靠产业兴地方”的发展格局正加速形成,走出了一条特色化、绿色化、融合化的现代产业发展道路:

——依托周边县区丰富的藏药材资源,以多瑞医药、恩威医药两家上市公司为引领,仙露藏药、光宇利民、中健康桥等优秀中藏医药企业协同发力,初步形成“种植—生产—研发—临床”的全链条体系,中藏医药产业正从高原走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

——牢牢把握藏东清洁能源开发机遇,聚焦产业链构建与集群培育,先后成功引入东方电气高海拔风电产业基地、昌都大唐藏东南清洁能源基地产业园、中国水电四局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等重大项目,着力打造全区最具活力、最具规模和产业链最为完整、配套性最为完善的“藏东清洁能源产业园”,协议总投资超6亿元,预计年产值33亿元,带动就业近400人;

——高原农牧特色产品深加工产业固定资产总投资达3亿元,吸引7家食饮品及加工企业入驻。

创新驱动:从要素集聚到高原智造新引擎

一直以来,昌都经开区始终坚持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以“双创示范区”建设和申报自治区、国家级众创空间为抓手,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每年我们公司都会推出2-3款专利创新产品,已累计取得9项实用新型专利,先后获评昌都市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并获得创新奖励资金23万元,极大了地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昌都市君亲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易川虎介绍道。

作为一家主打青稞食品的企业,君亲农业目前已经在昌都建立起了产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并把总部从重庆迁到经开区,多款核心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其中“优选原味青稞麦片”成为西藏第一个出口欧美国家的食品类商品。

目前,经开区有国家级双创平台2个、自治区级双创平台5个,拥有创业导师80余名,入孵企业及团队300余家。累计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42家,企业专利178项,四上企业10家,累计兑现科技创新奖励资金508.5万元。园区还集聚5个科研中心和实验室,覆盖农业科研、环境保护、特色种质资源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等多个领域,通过跨领域协同创新,构建起支撑园区产业发展的科研体系,为高原特色产业升级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技术保障,真正成为高原“智造”新高地。

2020年,昌都经开区成功入选国家第三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图为当地群众在西藏五齐食品加工有限公司里晾晒牛肉干。

优化营商环境赋能企业发展

“我们以前是5个人合伙开的作坊式牛肉干公司,19年落户经开区后,3400平方米的厂房每年应收房租70多万元,在经开区管委会的大力协调下,疫情期间进行了房租减免,在员工招聘上也给予了大力帮助,吸纳本地群众就业20多人,有力推动了企业快速发展。”西藏五齐食品加工有限公司总经理黄佳军说道。

去年,五齐食品产值超过了1000万元,推出了9种口味的牛肉干,产品销往全区。

昌都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秉持“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理念,坚持平台化一体服务、制度化规范服务、常态化精细服务的“三化”服务,创新推出“1+1+1”服务机制,即一个企业(项目)、一名领导、一名联络员,精准对接企业诉求,依托“企业家之家”政企交流平台,帮企业解难题、通堵点,通过一系列精准服务举措,不断激发企业内生动力,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让安商、亲商、富商成为生动现实。

“今年,我们切实发挥政府牵线搭桥作用,与人民银行昌都市分行及各大金融机构积极对接,成功为园区企业发放‘园区e贷’及其他贷款31亿元,有效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资金问题。”昌都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罗刚说道。

为推广品牌、扩大销售,今年5月,管委会组织光宇利民药业、君亲农业、康贡禽业等6家企业,携带青稞麦片、牦牛肉干、藏鸡蛋等50余种优特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借助第七届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平台,参加2025重庆援藏消费帮扶“五进”专场推介活动,通过现场销售及直播送货方式,吸引超5万人次市民前来品鉴和采购,直播观看量超50万人次,带动线上销售额超百万元。


图为西藏昌都光宇利民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藏药包装车间。

打造产城融合新样板

产业聚集之后,如何让人留下?昌都经开区用“宜居宜业”作出了回答。

近年来,经开区加速统筹建设园区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常态化推进城市维护与精细化管理工作,累计投入3.71亿元建设12公里市政道路,形成功能完善的交通网络。投入2.1亿元架设A-B坝区、B-C坝区连接桥,打通区域交通“动脉”。系统清理闲置土地、推进集约化利用,将空间劣势转化为规划优势,累计建成2314套公共租赁住房、1933套商品住宅,构建“职住平衡”宜居宜业圈;积极完善园区教育、医疗、休闲等服务功能,配套建设了经开区卡若第二幼儿园、第三小学、第三初级中学、昌都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以及昌都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

“我14年来到经开区工作,最开始与4名同事挤在仓库里睡觉,每天要去村里挑水喝,”回忆与经开区共同成长的历程,昌都经开区管委会企业服务处副处长侯帅笑着说道,“现在,我在经开区买了套130平方米的大房子,把老家的父母接过来一起生活,两个孩子在第三小学读书,一家人其乐融融,工作生活都很舒心。”

接下来,高品质住宅小区、工人文化宫、规划商业综合体等还将陆续落地经开区,这座产业新城正变得愈发有温度,愈发有家的味道。

“展望未来,昌都经开区将继续坚持新发展理念,聚焦区域资源优势,放大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成为昌都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开放创新的引领区、宜居宜业的幸福之城,为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昌都经开区管委会主任刘国会表示。(西藏日报记者温凯 平措朗加





来源:昌都发布

编辑丨次登江措  复审丨向巴宗追  终审丨扎西占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

市场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