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昌都要闻

俞敏洪西藏之行在“红色”中圆满收官

2024年05月05日 04时49分

【字体:

打印本文

分享:


传奇康巴·幸福昌都

4月30日,俞敏洪一行从来古冰川出发,继续西藏之行。这也是此行直播的最后一天。

在然乌镇康沙村,当地老百姓正在进行赛马活动。年轻力壮的康巴汉子骑上心爱的骏马驰骋在草原上,马蹄飞过扬起的漫天黄沙和现场群众的助威声在空中回荡。

八宿县怒江大桥两岸天险至今风貌犹在:怪石嶙峋、如刀似剑,高差1900多米,几乎寸草不生,大风吹来,黄沙漫天,素有“峡谷一线天,把人两岸隔。对岸能说话,相逢走一天”的说法。

在大桥遗址纪念馆,俞敏洪在解说员的讲解下,认真聆听怒江大桥建设的历史,不时交流互动:

1953年11月,经过28天的紧张施工,一座长87米,距离江面45米的“贝雷式”钢架桥通车,成为第一代怒江大桥。

20世纪60年代末,原解放军基建工程兵852大队把怒江大桥改建为水泥混凝土拱桥,1972年通车,一直使用到2013年12月。

2016年12月18日,新建成的怒江大桥正式通车。

长年跑川藏线的汽车兵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不错的,千里川藏线上,“父子兵”就有100多对。截至2021年,解放军运输兵团先后有663名烈士牺牲,1800余名官兵受伤致残,3000余名官兵落下终身疾病。

出纪念馆,俞敏洪缓步走上的钢架桥,峡谷中寒风凌冽、呼啸而过,当年庆祝大桥通车的汽车和车上的战士雕塑历久弥新。二代大桥桥墩和凝固其中的刘纪春烈士像一座丰碑静静矗立在怒江之畔。

俞敏洪向桥墩敬献鲜花,并向烈士深深的三鞠躬致以崇高敬意。他说,凝结桥墩中的不仅仅是一个烈士,更代表了千千万万牺牲的无名烈士,为了国家大义,他们无惧危险,长眠雪域高原,值得我们永远缅怀先烈。

离开怒江大桥遗址纪念馆之际,俞敏洪神色凝重,在馆内留下了“努力进取”四个字。是的,他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奋进者,这是他的人生姿态。他说,生活悠闲固然重要,但努力奋斗更加重要。

车辆路过大桥时,俞敏洪车辆长久鸣笛,试图唤醒沉睡其中的英雄和那段鲜为人知的峥嵘岁月。

从怒江大桥出发,经过72道拐翻过业拉山,在36公里的路程内,车辆从这山拐向那一山,海拔从2730米上升到4618米,乘车经过的游客尚且晕头转向,可想而知当年的修路战士付出了多大的努力。这是不惧困难、勇攀高峰的生动写照。

在72拐观景平台,俞敏洪详细总结了本次西藏之行的收获,感谢了团队的辛勤付出。直播最后,老俞把画面切到了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此时,天空忽然飞起了大雪。纷纷扬扬的雪花似乎是对俞敏洪西藏之行的不舍和挽留,更是对长眠地下的成千上万的筑路英雄的深切缅怀。

俞敏洪说,西藏之行一开始并未想过做直播,只想拍点短视频分享给大家。后来因为各地政府发展文旅的需要,才开始尝试直播。这话我是信的,毕竟,人生哪有那么多计划之内,意料之中,更多的是边走边看,边看边干。

俞敏洪回去了,但我相信他还会再来西藏。因为,他说此行还有些许遗憾:限于行程和时间的关系,他没有去珠峰大本营、没能深入了解冈仁波齐,没能经过类乌齐——丁青县……遗憾即是挂念,挂念即是牵绊,牵绊即会再次相见!

衷心感谢俞敏洪团队为西藏文旅、昌都文旅推广做出的重要贡献,山高水远,后会有期!扎西德勒!(记者:王正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

市场监督管理局